YOURART藝游網>藝企媒合>藝企檔案

藝言堂週訊報

  • 上一頁
  • 下一頁


    好康優惠

    中華文化總會語文知識庫

    中華語文知識庫: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
    一個雲端時代的語文寶庫

    使命

    推廣傳統漢字之美
    豐富語文學習資源

    簡介

    一個雲端時代的語文寶庫!除了提供線上辭典查詢服務,讓大家了解使用各地華文差異,也規劃漢字藝術單元,帶大家領略漢字之美。 歡迎大家到「論壇」分享語文知識或趣聞,也歡迎到「全民詞彙」參與編寫。

    「中華語文知識庫」的故事
    /中華文化總會

    故事的起源來自一個承諾,轉折來自一個構想,結果卻是一樹繁花。這便是「中華語文知識庫」的寫照。

    故事起源於總統馬英九先生在二○○八年提出的文化政策白皮書。一貫重視兩岸事務與文化的他,認識到正體字與簡化字的差別,兩岸文字與語意的差異,是造成兩岸認知差距的原因之一;要弭平兩岸差距,讓文字先流暢的溝通起來,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因此,為未來的孩子編一本具有當代性的大辭典,是一件世紀的盛事。

    二○○九年七月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長沙舉行,其中一項兩岸共識,即是合編大辭典。臺灣方面,決定由文化總會出面負責相關工作。

    二○一○年初,在經過與北京國務院臺辦協商後,大陸也決定由中國辭書學會出面作為對口單位,以利工作的進行。三月,中華文化總會組織了首度的談判團隊。包括了辭典專家李鍌老師、教育部國語會執秘陳雪玉、資策會副執行長龔仁文、國立編譯館館長潘文忠、李國鼎基金會顧問許其清等人,由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帶隊,一起赴北京與中國詞書學會進行第一次談判。

    此時,劉兆玄先生從行政院院長轉任文化總會會長,他提出運用雲端計算技術,建立中華語文知識庫的構想,使其內容不限於一本辭典,也不受空間、時間限制,可以「有機」地成長,永無休止。這個構想將原本編纂的限制澈底改觀,內容也可以有無限的容量,同時,從雲端的龐大內容中,也可依據不同需要,編纂成適合各種用途的辭書。

    第一次談判便是依據此一原則進行。兩岸達成的協議是:

    1.為解決兩岸溝通的實際需要,第一階段先以一至兩年為期,合編一部小型的兩岸常用辭典。
    2.以三至五年為期,合編中型語文工具書。
    3.為利於編纂,兩岸立即進行雲端辭典的合作。

    而在內容上,則涉及兩大層面。第一,是一般性常用語,即生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用語。此屬於常用詞彙的範圍,因此由兩岸學者專家進行編審,互相檢視,互相訂正,以避免發生錯誤。它有同名異實,如:窩心,土豆等;也有同實異名,如:綠花椰菜(西蘭花)、奶精(咖啡伴侶)等。

    另一個部分是學術專業用語,這一部分數量也非常驚人。自一九四九年兩岸分隔以來,科技學術領域的各種翻譯名詞各自為政,包括了物理、化學、氣象、科技、生物、電機等,譯名往往不同;更不必說世界地名、人名的翻譯了。這些主要是源於外來語而做的不同翻譯,可參照英文編列,較為容易,唯數量太大,涉及領域太廣,非一本辭典可以容納。

    這兩大領域的數量都很龐大,要放在一起編輯成辭典,過去根本不可能。它只能分割成幾本不同範疇的辭典。但雲端科技的發明,無限的容量,解決了所有難題。

    二○一○年七月,由大陸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所率領的學者團來臺北進行第二輪談判,主要仍溝通如何建立線上互相檢視、如何安排未來的雲端架構。最後獲致的結論是:兩岸擁有各自的「一朵雲」,唯有兩岸合編的常用辭典與大辭典內容,是合作檢視出來的,這一部分是共享的交集,其它則依據各自的需要,加以增編。如此,臺灣可依據需要,加入全民詞彙(這一部分由民間參與,自行編纂),以及故宮的書法藝術等;大陸則可加入其需要如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內容。兩邊既有一起努力的共享成果,也保有各自的特色,互相尊重,反而更為豐富多元。

    這恰恰是兩岸合作模式的一種寫照,也是未來可能的發展模式。

    在編寫方面,中華文化總會由李鍌老師組織了專業團隊,約有六、七十位各大學中文系的老師,以及其他領域的學者專家參與編審工作,同時有十多位專任的編撰人員負責編寫。大陸方面則由李行健老師帶領,率數十位師生,以「三同」(同吃、同住、同工作)方式展開工作。

    感謝兩岸編輯團隊的拚命工作,我們才可能在短短一年三個月的時間裡,完成三萬多詞條的編纂。

    另一方面,有關學術名詞審查工作,則由原國立編譯館(現為國家教育研究院編譯發展中心)主持展開。李國鼎基金會長期收集的資料,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同時,為避免兩岸使用不同學術名詞而造成學生考試的困難,我們也從兩岸中小學的課本中,完成四千多筆詞條的比對,做成對照表。

    目前已經完成的架構,包括了幾大部分:

    一、詞庫檢索:這一部分有兩岸歧異字詞、兩岸常用詞典、兩岸學術名詞中譯對照、「兩岸每日一詞」影片等。可以說是兩岸用語對照的最佳詞庫。如果你進入查詢,還可以在每一個字裡,查到它過去從甲骨文、金文到隸書、楷書、行草等字體的寫法。不僅有字,拜現代科技之賜,我們請張炳煌老師用e筆書法存檔,你還可以看見書寫的筆順,對老師的教學與學習非常有用。這些都是以前的辭典不敢想像的突破。

    二、漢字藝術:此部分收集了古代名家書跡、近現代名家書跡等,尤其是故宮寶藏的國寶級書帖,包括快雪時晴帖、寒食帖、懷素自敘帖等,為了讓使用者方便學習,我們還特地請專家將這些書帖以動畫方式,重寫一次。漢字之美,筆姿之飄逸輕重,自可看見。

    三、學習資源:有鑑於世界學習漢語的外國籍人士多達三千多萬人,漢語學習是未來的趨勢,特地連結線上學習網站,推出適合各種年齡層的學習網。

    四、全民詞彙:這是為適應當代語文日新月異而特設的全民參與編寫功能。當代語文的變化實在太大,尤其網路的出現,讓各種語文流動現象更快,有些字,出現時風行一時,卻轉瞬即逝。對傳統的辭典編纂者而言,該不該收入,就成為一個難題。但對雲端而言,卻不必如此拘泥。有些名詞,可以是一時的,例如現在臺灣的「掃街」,它包含掃街拜票的意思,但誰知道多年後。它會不會由於網路的發達,或民主的進展而成為歷史名詞呢?

    屆時,雲端裡所留下的這些文字,就是一種語言社會學的最佳材料。人們不僅查辭典,還可以觀察一種社會現象。

    此外,為了讓整體知識庫活潑化,我們還與中華電視臺合作「兩岸每日一詞」提供影音學習的內容,讓歧異詞的對比有更為鮮活的例證。

    從馬英九總統的一個承諾,到劉兆玄會長的雲端構想,再到現在開花結果,成為一樹繁花,整個過程之龐雜、兩岸協商之辛苦、整合資源之不易、協調各方之難度,確實是以前未曾遇見。更何況是籌劃編纂「百年盛世之大業」的辭典,這確實是艱辛的工作。我們要在此特別感謝資策會從系統研發到資源整合的鼎力協助,中推會在系統上的支援,感謝中華電信在主機與頻寬上的全力相挺,以及張善政顧問在推動過程中給予的指教。還有許多無法一一述及的朋友,為了完成這個「歷史大業」,盡心盡力的情義相挺,在此一併深深致謝。

    現在,初步的成果在二○一二年二月八日公布了,我們謹將它呈現在大家的面前,供批評和指正。坦然說,沒有錯誤是不可能的,我們期待更多人的批評與指正,好讓它修正錯誤,訂正缺點,更臻完善,也讓未來的編纂工作,可以更好的繼續下去。

    我們希望,它最終的成果,是源遠流長、無窮生命力的中華文化在雲端繼續流傳增長,成為下一個世代共享的永恆資產。
    上一步

    中華文化總會語文知識庫

    中華語文知識庫: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
    一個雲端時代的語文寶庫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hineseLinguipedia

    2014年
    粉絲人數達13,000人

    2013年
    中華語文知識庫【兩岸常用詞典-線上版】收錄字詞達75,749條
    萌典〈兩岸詞典〉上線囉!

    2012年
    進階查詢功能上線
    《兩岸常用詞典》出版
    在 2012年2月8日成立
    上一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