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介紹
|
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更多相關活動》
我國的工藝創作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民族智慧的表現和長久生活經驗的累積,百工技藝有利於國計民生、文化精緻,更為一民族精神命脈之寄託。行政院 文化部一向重視台灣工藝的發展,如何鼓勵工藝家在時代的變遷中由傳統再出發,創造我國工藝文化的新契機,不僅是工藝家們自我努力的目標,更是整個文化建設 工作長期關心的重點。
傳統工藝的鼓勵起源於民國八十一年的「國際傳統工藝大展」,後續為了推動工藝發展,由文化建設基金會舉辦「民族工藝獎」,連續辦理 了五屆,成績顯著,之後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接辦了三屆「傳統工藝獎」,更是在鼓勵創作及延續傳統工藝文化上綻放了豐碩的果實。2000年為了配合政 府再造和組織功能整併,「傳統工藝獎」移由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並更名為「國家工藝獎」,使這個獎項更被尊崇。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共舉辦了六屆「國家工藝獎」而原由工藝所辦理的「台灣工藝設計競賽」也辦了十三屆之久,多年來透過二項競賽機制 的積極鼓勵,已創造了一個優質創作的環境並培養極多本土工藝家。2007年整合「國家工藝獎」及「台灣工藝設計競賽」二項競賽合併為「台灣工藝競賽」,並 分為「傳統技藝」及「創新設計」兩組,充分囊括原兩項競賽屬性,期讓傳統與創新的兩股力量,得以在同一平台上爭妍鬥藝,競相觀摩,交流成長。而原有的「國 家工藝獎」將改變傳統以創作「物件」競賽的形式,而改以表彰工藝「人」為主軸,目的在表達對於長期堅持以工藝為志業者的尊重與肯定,以彰顯工藝師的工藝創 作成就及長久為工藝創作的奉獻精神,亦包括對工藝產業有特殊貢獻者,並正式更名為「國家工藝成就獎」。二項競賽的整併,不僅繼續提倡創作風氣以鼓勵新生代 的工藝創作者,對於老工藝匠師在工藝的創作、保存及傳承持續不輟的精神,更期藉「國家工藝成就獎」之國家榮銜,給予最實質的嘉許與肯定,今年為第六屆辦 理。
「國家工藝成就獎」榮銜的頒授,旨在表彰長期致力於「工藝」志業努力不懈者,包括對技藝傳承、工藝創作及技巧、工藝材質有特殊研究 者或對促進工藝文化交流、推廣工藝文化事業等不遺餘力,具有卓越成就與貢獻者,由文化部指導,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辦,贈予最高的尊崇與肯定。
2012年國家工藝成就獎的評選,共有24位積極投入工藝領域達20年以上的資深工藝從事者經推薦或自薦參選,經過嚴謹的入圍評定及決審委員會議審慎審視送件資料之後,立即獲得9位評選委員一致的共識,遴選出今年度的得獎者陳萬能先生。
陳萬能1942年生於傳統藝術資源豐厚的鹿港古鎮,從事錫藝創作逾50年,他出身錫工世家,從十四歲隨父習藝。先祖在同治、光緒年 間鹿港錫業鼎盛時期,從嘉義鹿草遷居鹿港經營錫業,陳氏家族打錫為業迄今已歷四代,根基深厚;傳到他這一代,眼見錫業的沒落本想改行另謀出路,但目睹家中 珍藏上百年唐山師傅鐫刻的灌錫麝石模時,依稀見到父祖輩的風光和餘燼笑語,胸臆之間隱然心慟,實在割捨不下打錫的工夫就此中斷而消失。無可抑止的衝動,毅 然全心投入擁抱薪傳,繼續走著漫長而孤寂的錫坊歲月,終於他走出自己的風格,也超越前輩的成就;最重要的是自己肯定了自我,更為未來錫藝的生命尋求一條道 路,也獲得更多的知心和迴響。如今自營萬能錫舖已成台灣錫工藝的經典作坊,並得三位兒子願繼承錫藝,一時傳為佳話。陳家四代廝守錫業,於傳統工藝的維繫與 傳承,貢獻殊深。
臺灣錫工藝的發展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鹿港在清嘉慶末年開始至日治初期,曾盛極一時,車路口成為錫器集散地、錫舖多達六、七十家。往 昔不論士紳或富農,皆重視居家堂內之錫器陳設,以襯托其財富氣派,講體面而倍受重視,寺廟祠堂更講究「花干五賽」的配置齊備以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招福 納祥、長佑子孫,把錫藝業推向顛峰。但到今天,因社會變遷和住居環境的改變,錫業已大為消褪式微,使關心傳統藝術維護延續的人士頗感黯黮。碩果僅存又有心 振興錫藝,使綿亙在歷史底層的錫藝站起來再出發,且汲汲於超越傳統格局,尋求自我突破,追求創新賦予生機的,首推陳萬能先生。他每天虔誠專注的埋首在傳統 錫作與創新之中,他更堅持要「給老金屬注入新生命」的理念,一枝草一點露,全心的投入擁抱薪傳。
陳先生的作品除廣為人知之外,技藝揚名海外,甚至日本長崎興建孔子廟亦專程來台選購他的作品,以符禮教。文建會首任主委陳奇祿博士 曾親題「洪爐鍛鍊,巧藝如神,一脈薪傳,工夫精純」十六字相贈,這是民間藝師的莫大尊榮,使這位默默執著的錫師傅獲得無比的鼓舞和肯定,願為民族藝術的薪 傳而堅持。終於在七十七年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成為薪傳工藝類年齡最青的得獎人。這殊榮使陳先生有無可抑止興奮和任重道遠的壓力,錫藝界的黃昏和朝陽 能否璀燦端賴於自已的再提昇和再超越,本來就不多話的他,更為謙遜全力投入習藝的改良與創新。
綜觀陳先生的作品,一則遵循古制,運用家中珍藏上百年唐山師傅鑴刻的灌麝石模製作祭祀的龍燭,柑燈等具裝飾之美的錫祭具,著重纖巧 繁複以契合民間祈福的心理,因此垂珠纓珞,盤龍纏鳳,鎏金卷草之作呈現富麗華美的風格;他更首創融合龍燭與柑燈於一體的造形,獨具巧思;也首先將龍身以打 造方式呈現立體圓身的效果,匠心獨運,迭有創新,突破窠臼。一則是家用錫器、如瓶、爵、壺、爐、燈台之屬,器形對稱嚴謹、質精形雅、工整而簡潔美緻並僅得 溫潤之美質。
再則是陳萬能先生從傳統匠作走出的藝術性創作之作品。這以錫材嘗試純藝術的創新,頗為成功,可謂錫藝史上第一人絕非溢美之詞;他潛 心研究琢磨,使錫藝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功能,而有更寬廣的表現。整個鹿港積聚豐厚民間文化的內涵,身為鹿港人對於傳統題材及其寓意相當熟稔,諳熟民間流傳的 歷史故事隱喻,再加上陳先生具有繪畫基礎,而能更進一層的深入傳統、迴轉、變化、突破,並透過西方寫實手法拓展新的技法宛轉賦形,氣勢身架的雕造獨步一 幟,如:《惜福》、《室上大吉》、《順風耳、千里眼》、《官將首》等等系列創新,成為更富想像和表現的藝術品,將錫藝推到嶄新的領域。因得陳先生轉型成功 的激勵,許多歇業已久的打錫司傅又紛紛回到職場重新開業。
為錫藝的提昇超過,陳先生不斷的實驗改良錫材的質地更加堅硬、保持溫潤的光澤,發揮緞質表面和柔韌的特色與傳統的模鑄冷鍛、針花毛雕技法並用,為錫藝拓展出一片更開闊的表現空間,讓錫作工藝得以永續而不匱乏。
「錫爾純嘏」、「永錫爾類」、古籍上解為錫就是賜福的意思;陳萬能為錫而生,而陳萬能又賜福與錫的再生,願錫藝如是生生不息;他的努力與用心,正是今日獲得「2012國家工藝成就獎」殊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