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介紹
|
單位:典藏今藝術 《更多相關活動》
【文/高子衿】
1990年代初期,在科技數位與人工智慧的愈見發展下,女性主義哲學家哈洛薇(Donna Haraway)將過往已提出的「賽伯格」(cyborg)概念,延伸為一種融合有機體和機械物之生命體的想像,它破除了自然身體的侷限,藉著人工科技來強化生物體的能力,人類與機械之間的親密關係因而促成了更多的可能性,並創造出一種新的政治行動路線。賽伯格是基因、資訊等各種科技交融運用下的結果,由於科技的發展始終在進行當中,因而賽伯格處身於一種未完成的狀態,亦可被視作後人類(post-human)的代表之一。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跨年大展「後人類慾望」,是由陳明惠所策畫,以三大面向:複製人、跨性人和改造人來詮釋「後人類」這個目前不斷發展而值得關注的新興藝術課題。來自歐美、日本和台灣25組藝術家與團體,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想像後人類之樣態,探討變裝、改造和異種突變等身體議題、性別意識與慾望指涉,進而反思人性及人之為人的本質。例如曾代表澳洲參加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的佩西尼尼(Patricia Piccinini),特別關注當代科技基因工程的發展對於社會文化的影響,作品《迎接賓客》中以自己女兒為雕塑的模特兒,而床邊則有一隻在成人眼中象徵美麗事物的孔雀,以及一隻長相奇特的變種生物,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與緊張的戲劇氣氛,然而在純真的小女孩眼中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兩者無所差別,才能在其臉龐上看見無所畏懼、天真無暇的笑容,在此,作品模糊化了美醜、好壞的區別,並投射了對於物種相容的期待想像。
而來自馬爾他的藝術家泰克森(Ritty Tacsum),此次展出作品《殼》的靈感來自於自身的成長經驗,她時常感覺自己既是男性又是女性,卻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或想要什麼。過往截然二分的男/女性別,被認為終其一生是一種一致與穩定的狀況,然而近代學術卻發現事實並不盡然,這牽涉到嬰兒時期被醫學認定的出生性別、成長時期父母給予的教養性別,以及個體認定自我、與外界人際互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性別行為等,其複雜性若單以二元的男性與女性、正常與異常來論斷的話,極易落入刻板的偏見當中。藝術家源自於對自身性別認同的迷惘感到好奇,故而結合身體不同部位的影像作品,重新探索自己的身體地圖,並試圖從中開啟一條由自我來定義的可能道路。本展同時邀請到曲風多變的創作型歌手碧玉(Björk),展出她曾獲得2008年英國音樂錄影帶獎之多項大獎的MV作品《隨心所欲》(Wanderlust),由舊金山百科視覺特效公司(Encyclopedia Pictura)製作的3D影像,呈現了從神話時期到科技時代,人類對於複製生命始終保持不懈熱忱的渴望,亦同時回應了本展所體現的人類世界一段不斷追尋後人類想像的慾望旅程。高子衿.台北
圖/佩西尼尼Patricia Piccinini│迎接賓客 空間裝置 尺寸隨場地變化 2011 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http://www.artouch.com/artco/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