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介紹
|
單位:文化部 《更多相關活動》
龍應台抵英第二日,實地踏勘倫敦街區,了解城區文化分布,以做 為倫敦設置台灣書院的擇址參考。龍應台表示,海外設置台灣書院的目標是讓當地社會有機會在生活裡接觸台灣的藝文,因此地點的選擇很重要。同時因為設置實體 書院會有冗長程序,在實體書院落成之前,可以結合當地夥伴,先行推動文化講座、藝文沙龍,讓英國主流人士認識台灣厚實的人文特色。
倫 敦時間廿三日上午,龍應台召開文化部駐英同仁工作會議,討論如何開展業務。其後會見當地華文媒體,針對此行法英文化考察、視察文化部駐外據點與台灣書院推 動方式,與出席記者進行一個半小時的深入互動。龍應台表示,倫敦是繼巴黎之後,台灣第二個在歐洲設置的文化據點,非常重要。文化部成立之後,賦予海外台灣 書院更務實的功能定位,以小而活潑的方式,讓當地主流社會有機會接觸台灣文化。倫敦的台灣書院如果推動一切順利,可望在年底前正式對外開放,但在實體書院 落成之前,會與當地機構以夥伴關係結盟先期推動文化講座、藝文沙龍,分階段讓台灣書院目標一步步達成。
龍 應台表示,此行訪英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開啟文化合作之門,過去有接觸的會更深入溝通,二是了解英國文創推動情形,包括交流司、文創司長都隨行實際考察。 而這趟法國、英國行程連續一週以來,她有個很深刻的體認,「出發前會擔心有些門因為政治是關著的,結果發現在法國時,從第一站到最後一站,所有大門都是開 著的,文化是最好的鑰匙!」龍應台強調,公民文化已經滲透進入台灣社會,政府角色只是文化搭橋者,引介台灣優秀的紀錄片、電影導演、作家甚至流行樂團與英 國人士直接面對面,「音樂背後也是有思想的,認識台灣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可以豐富英國樂團的創作,對當地文化發展很有貢獻!」。
龍 應台下午前往倫敦市博物館街一帶,考察當地街區的市民生活。博物館街緊鄰大英博物館,附近街巷是英國人士與觀光客時常聚集的地方,有茶館、獨立書店、文創 工坊,龍應台背個包包在小街小巷裡駐足,感受倫敦散發的生活文化氣息。龍應台表示,理想的台灣書院最好有個小院落,當地人士或背包客經過,可以進來喝杯 茶,裡面常態會有台灣的文化講座,播放電影、紀錄片,結合文學、藝術的發表。「台灣書院不是政府宣傳,是真誠深度的文化交流。」
晚間龍應台前往倫敦西北的肯頓市鎮,考察英國獨立音樂的創作文化,當地有座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火車吊車場圓形建築,被市政府重新再利用為圓屋劇場(roundhouse),提供年輕人在此發表實驗創作與小型展演。龍應台表示,圓屋是文化部思考Live House的一個參考。
龍應台也將在倫敦時間廿五日周一中午十三時(台北時間同日晚間九時),接受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BBC World News)節目「影響」(Impact)專訪,龍部長是首位以台灣的政府官員身分受邀專訪的貴賓,台灣民眾可透過MOD頻道同步收看轉播。
The work of Karlyn De Jongh (1980, Netherlands) is about "time passing", in partic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