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日:2015/02/09
作者:作者:安德里亞.貝利尼(義);塞西莉亞.阿雷曼尼(美);莉蓮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價格:定 價:NT$320元 優惠價:79折253元
官網:http://www.m.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4882506
市場價值、投資眼光、直覺品味?
什麼才是致勝收藏的關鍵策略?
40位國際資深藏家的收藏投資心法,
教你當代藝術如何買?
給未來藏家最受用的啟發!
---------------------------------------------------------------------
為什麼成功收藏家對藝術家的影響力遠超過藝評家或策展人?
為什麼重量級藏家收購的作品,會引起其他投資者爭相模仿購買?
而即將關門大吉的畫廊,只要獲得重量級藏家的青睞,就能逆轉情勢起死回生?
收藏就是熱情、意志、眼光與獨到的品味!
面對琳瑯滿目、眼花撩亂的當代藝術市場,除了具備豐富的藝術知識外,如果沒有精準的投資眼光,膽大心細的鑑賞能力與智慧,想要在這多如過江之鯽的藝術品中創下收藏驚奇,肯定是不可能的任務。最糟糕的是,投入大筆金錢、心血後卻只換來收藏品在倉庫堆積,乏人問津的命運?面對蓬勃發展的當代藝術市場,天堂與地獄往往只取決於購買或是放棄的那一刻。想要進入收藏領域、跨越藝術收藏的門檻,沒有萬全準備,肯定會血本無歸失敗收場。
本書專訪40位國際上重要資深的藝術收藏家,藉由巧妙的提問一窺他們的收藏經歷、失敗及成功的經驗,給予準備入行的收藏新手作為借鏡及參考;同時針對收藏這一行給予新進藏家最真切的寶貴建議及收藏準則,並對日益繁榮的藝術市場提供獨到的見解及看法;文中也透露他們所看好的藝術家及其藝術作品,可給予有興趣的藏家一個投資參考的標的。本書訪談生趣盎然,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跟著藏家品味收藏的無限妙趣。
出版品特色
1. 沒有艱澀的理論,內容輕鬆易讀:本書訪談生趣盎然,行文妙語生花,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品味收藏的無限妙趣。
2. 專訪40位資深藏家暢談其收藏投資心法:40位收藏家領域各不相同,基本上訪談相同問題,讀者可自行比較彼此間不同或相同的觀點及看法,同時了解如何進入藝術市場成為一個當代藝術收藏家。
3. 給未來藏家進入收藏界最受用的啟發:進入收藏家的行列如何不被潮流所左右勇於做自己的決策?該做哪些入行的功課及準備?收藏的建議及策略?本書有每位藏家的觀點及看法,肯定是給未來藏家最受用的啟發。
聯合推薦
清翫雅集理事長 陳國和
每件藝術品都有美的地方,有值得收藏的故事與背景,但收藏家應該聚焦,才能收到更精,才能收到最頂級東西。有心入門者必須多了解他人經驗,來增加收藏知識,也可少花些學費。而這一本書就擁有40位收藏家的經驗分享,是本收藏必備的好書!
摩帝富藝術集團副總裁兼亞洲區執行長 黃文叡
本書也許只是40個收藏家的訪談記錄,但這些訪談所串連起來的故事,卻是當代藝術市場近二十年的發展脈絡。不管從交易面、鑑賞面、收藏譜系的建立,到面對藝術市場的起起落落,都能透過閱讀藏家的收藏經驗獲取最寶貴的意見。此外,本書還收錄了許多全球重要的藝術博覽會、展覽與策展人、當代藝術家的資訊和一些重要藏家推廣當代藝術的方式與理念,可說是認識當代藝術市場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藏家精選 烏利.希克 Uli Sigg
蘇黎士大學法律專業博士。擔任過榮格集團等環球集團的董事或主席、瑞士駐華大使等。他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最豐富的收藏家,共收藏了兩百多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一千三百多件作品。
布萊克.拜恩 Blake Byrne
拜恩的藏品代表了20 世紀後期和21世紀初的重要藝術家。他被ARTnews雜誌列為世界二百大收藏家,過去曾任美國杜克大學的納希爾藝術博物館董事會主席顧問。
歐亨尼奧.洛佩斯 Eugenio Lopez
極美滋基金會/收藏館(Fundación/Colección Jumex)創始人,它目前是美洲甚至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私人現代藝術收藏館之一。館藏一千二百多件作品,收藏價值至少八千萬美元。
貝絲.斯沃福德 Beth Swofford
好萊塢著名經紀人,南加大電影學院畢業,熱愛藝術收藏,曾被ARTnews雜誌列為世界二百大收藏家一。
麥克.根索倫和若瑟.根索倫 Marc and Josée Gensollen
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1968年左右,還是學生的二人,透過閱讀及研究開始對藝術感興趣。第一次購買的藝術品是安德烈.馬森的「大屠殺」系列蝕刻版畫。為法國收藏當代藝術最知名的私人收藏家之一。
讓-康來德.勒梅特和伊莎貝拉.勒梅特 Jean-Conrad Lemaître and Isabelle Lemaître
1980年代二人開始當代藝術收藏,以巴黎為據點,一開始收藏版畫及當代藝術,90年代中期則以錄像為主,之後便一直是他們的重點。過去十八年,他們的收藏品兼具優秀品質及廣度,被列為世界頂級的錄像收藏家。
雷納多.普雷蒂 Renato Preti
義大利居家品牌Disciplin總裁,因為一幅波拉.彼薇的《珍珠》作品,才開始當代藝術收藏。關於收藏的策略完全憑個人的品味判斷。
羅絲.菲格拉斯和何塞普.因格拉達 Roser Figueras and Josep Inglada
夫婦倆於1980年代初期開始當代藝術收藏,2006年創立巴塞隆納CAL CEGO 空間來展示並發展其收藏。大約四百件的藏品規模,於藝術市場位居領先地位。
田軍 Tian Jun
1990年考入大連輕工業設計學院學習室內設計。因購買了邵帆的作品《椅子》(Chair)而開始進入收藏領域。目前已藏有八十多件作品,包括一些年輕藝術家的代表作,如仇曉飛的《看電視》、李青的《大家來找茬》等。
紀堯姆.烏澤 Guillaume Houzé
法國拉法葉百貨公司集團形象總監(為現任集團總裁之弟)。1981年出生於巴黎,是名商人也是藝術品收藏家,大學時主修經濟和英文雙學位,畢業之後創立公司,自創兒童品牌,2008年加入家族企業致力於當代藝術創作及收藏。
大衛.羅伯茨 David Roberts
地產開發商,被公認為是英國最重要的藝術收藏家之一。羅伯茨的收藏大約開始於十五年前,現在收藏超過三千件作品,包括達米恩.赫斯特、路易斯布爾喬亞、翠西.艾敏、馬克.奎因等藝術家作品。
索瑞格基金會 Fundación Sorigue
索瑞格基金會於1985年成立,總部設在西班牙萊里達(Lleida)市,盡心於文化、社會和教育。自1999年以來,該基金會致力於當代藝術收藏,作品多達四百五十多件,已成為西班牙最大的收藏之一。
【關於編者】
安德里亞.貝利尼 Andrea Bellini
義大利藝術評論家和策展人,美國著名雜誌《今日藝術》(Flash Art)編輯,美國當代藝術博物館策展顧問。
塞西莉亞.阿雷曼尼 Cecilia Alemani
以紐約和米蘭為工作地的獨立策展人,是「藝術論壇」網站、《Domus 雜誌》和 《Musse 雜誌》的定期撰稿人。
莉蓮.戴維斯 Lillian Davies
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學士及皇家藝術學院當代藝術策展碩士。為高古軒畫廊和泰德美術館工作,目前居住在巴黎。
【關於採訪者】
蒙茨.巴迪亞 Montse Badia
藝術評論家和策展人;《北歐藝術評論》(The Nordic Art Review)和《絕佳主題》(Tema Celeste)等藝術雜誌撰稿人;藝術雜誌 A-desk (www.a-desk.org)聯合總監。
安德魯.伯納西那 Andrew Bonacina
居住於倫敦的策展人、作家。經常為藝術雜誌 Frieze 和《藝術快報》(Art Press)撰稿,為UOVO 雜誌的特約編輯。
帕特里克.沙珀內爾 Patrick Charpenel
培訓學方面的哲學家、策展人,策劃大量反映當代社會的悖論與曖昧的展覽,於專業期刊發表許多評論文章。目前居住工作在墨西哥的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
簫嶺 Nataline Colonnello
在北京生活工作的義大利自由藝術作家、藝術評論家及策展人,也是麥勒畫廊北京-盧森(Galerie Urs Meile Beijing-Lucerne)的藝術總監,簫嶺是其中文名。
西蒙尼.梅內格 Simone Menegoi
1997至2003年擔任《絕佳主題》雜誌和《藝術報》(II Giornale dell'Arte)編輯,撰寫關於藝術與建築的評論文章。是《尖峰》(Spike)雜誌和《今日藝術》雜誌定期撰稿人,也是杜林藝術之家「第歐根尼」(Diogene)的藝術顧問。
樂大豆 Davide Quadrio
於上海成立第一個獨立的非營利策展創意機構--比翼藝術中心,並擔任十多年總監,之後2007年創辦了Arthub Asia,一個支持亞洲藝術實驗的平台,他在中國及海外地區舉辦了成百上千次的展覽、教育和交流活動。
奧黑莉.沃茲 Aurélie Voltz
柏林獨立策展人。定期為《今日藝術》雜誌和《02》撰稿,自2005年以來成為「藝術家共同信託基金」(Artist Pension Trust)策展委員會成員。
【關於譯者】
王萍,新聞學碩士,從事過媒體工作和電視紀錄片英文翻譯工作。現為資深藝術類書籍編輯。
收藏家的新角色:激情、投機和參與精神
從十六世紀開始,伴隨著國際市場和全球資本擴張,藝術品市場沒有停止增長過,直到發展成今天的規模。沒有證據表明今天的藝術比過去更骯髒——它僅僅是比以前的規模擴大了、資金多了、收藏家多了、需求多了、更加地珠光寶氣,當然,還出現了一種市場投機的新方式。
藝術市場的新玩家當然是收藏家們,他們剛從不引人注目的陰影處步入聚光燈下幾年時間。在許多個案中,收藏家甚至奪走了藝術家的光芒,或至少跟國際市場的藝術明星們平起平坐。最極端的例子就是那些超級收藏家,他們能夠同一名超級藝術家建立一種優先的、獨家的和公開的社交聯繫。你只要想想這些收藏家的名字就明白了,比如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 1965-)和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傑夫.孔斯(Jeff Koons, 1955-)和弗朗索瓦.皮諾特(Fran.ois Pinault),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 1939-)和埃利.布羅德(Eli Broad)。
收藏家的影響力直接和以下因素相關:他或她的購買力、直覺、個人魅力以及同藝術家、畫廊主、策展人和藝術評論家之間重要且具影響力的關係,收藏家的威望歸根結底在於他能否第一個——幾乎是第一個——感知即將到來的潮流以及無須尷尬的等待,立即獲得所想要的藏品的能力。當然,想要購買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作品,你需要在一份真正的候選名單上簽上你的名字——對收藏家而言,這是他們在得到最終的戰利品前所必須經歷的煉獄般的痛苦。候選名單是二十世紀八○年代由瑪麗.布恩(Mary Boone)首創,它被用來處理成百上千要求購買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和朱利安.許納貝(Julian Schnabel, 1951)作品的請求,如今它已成為畫廊應對收藏家的一種微妙的心理控制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分配利益和建立穩固聯盟的方式。
在享受潮流生活方式的同時,還具有極好的投資和賺錢前景,又可以成為一群志趣相投的收藏群體中的一員,獲得相應的悠閒,這些都導致過去五年來當代藝術收藏家的數量呈指數增長。關於這類收藏家的主導作用有過很多說法,原因很簡單:在很多案例中,一位重要收藏家對藝術家的影響要遠超過藝評家和策展人。在這個令人歡欣鼓舞的藝術市場中,一位重要收藏家購買了一幅或更多作品,可以引起其他投資者模仿的一種連鎖效應。同時,當某間畫廊得到了一位高端收藏家的青睞時,就意味著這家畫廊經濟上的成功,或者至少在低迷時期能生存下去。
這就是為什麼收藏當代藝術是一種特別的體驗,非常不同於收藏古代或現代藝術品。我們於是決定傾聽一群我們認為有趣和好奇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他們對新事物有自己的見解。我們挑選彼此各不相同的收藏家進行採訪,訪問的基本上都是一組相同的問題,這樣可以在相同的基準上促使收藏家相互比較,讀者也可以在不同的喧囂聲中辨別出一種類似於背景的聲音——也許是一種共同的方法,一種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非常有趣的方法,尤其在藝術界投機的和引人注目的話題上面,收藏家所給的答案表明他們擁有一種浪漫的方式——一種純粹和天真無邪。
當然,的確沒有人會僅僅把自己描述成一個投機者,而是不僅僅是個投機者,這也就是藝術仍然存在的原因。在回答關於收藏戰略的問題時,諸如「情感」、「直覺」、「愉悅」這些用詞顯示了對藝術品非常個人和直接的態度,而這與殘酷的商業價值取向截然不同。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激發新的收藏家考慮這些趨勢,因為正是這些方式讓藝術成為一種非同尋常的才智的博奕,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極好的投資方式。
安德里亞.貝利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