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位:文化部 《更多相關活動》
文化部長龍應台16日 上午前往台東,視察綠島人權文化園區業務推動情形,在受難者前輩郭振純、張常美陪同解說下,仔細走訪當年白色恐怖時期囚禁所謂政治思想犯的新生訓導處、綠 洲山莊等歷史地點,並召開工作會報,研議綠島園區整體推動重點。龍應台表示,成立國家人權館的目的,就是要以最真誠、最謙卑的態度面對這段悲痛的歷史,她 認為當前最急迫的,可能不是興建大型博物館硬體建築,而是保留像綠島這樣一座座具有真實人權歷史的舊房舍。龍應台指示同仁採取步步踏實的作法,結合大學人 文歷史科系,深化綠島園區史料、人物事蹟調查研究,短期內則應積極規劃綠島人權歷史導覽路徑,搭配詳實中英文告示解說,讓更多國內外參訪者,特別是整個華 文世界,能深刻認識「火燒島」曾經走過的人權歷史,而相關配套後續可與觀光局一同規劃進行。
龍部長抵達綠島後,首先前往中寮漁村,追憶當年受難者被囚禁上岸的歷史情境,現齡83歲的張常美,民國42年時還在就讀台中商職時,因為被指為參加叛亂組織而入獄,她記得當年搭著登陸艇,就是在這裡上岸,幾百人跟著牛車徒步走到新生訓導處服牢役。另一位受難者郭振純,民國44年 帶著忐忑心情,自基隆被兩人一銬地押到綠島,當時船上很多人擔心可能半途就被裝麻袋拋海,等到黃昏時在中寮登島,「反而有撿回一條命的感覺!」,在綠島蹲 過七年多苦牢的郭振純表示,早年綠島生活非常困苦,需要自行勞役,到海邊採石、上山砍柴、種菜養豬,「要能撐過那段日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忘記時間,別去想 還要關多久,忘了今天是幾號、現在是幾點鐘,心情才能過得比較平靜。」
龍應台隨後前往人權紀念公園,沿著斜坡逐一細看紀念碑上943個 受難者前輩名字,每個人名背後都是段令人覺得不堪的過往。張常美指著石碑刻著的「丁窈窕」名字,忍不住追憶起當年好友與她無言的訣別,她記得那一天丁窈窕 懷裡抱著兩歲的小女兒,和另一位獄友一同被點召,原本以為是去會見家屬,沒想到那位獄友回來時淚流滿面,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丁窈窕已被送去槍決了。龍應台 表示,人權碑上的每個名字,都該有段敘述或口述歷史,她指示這些人文史料的充實,都該納入今年國民記憶庫計畫,並號召更多大學生志工加入研究調查行列。
頂著中午時分烈日,龍應台沿著昔日監獄圍牆邊,經過流麻溝、碉堡,來到被稱為「十三中隊」的亂葬崗,這個雜草蔓生的土坡裡,埋著民國40多 年在島上亡故的新生訓導處官兵與許多受難者,龍應台撥開亂草上山,幫郭振純找他不幸道別的獄友陳阿福之墓,只是草長及膝,亂葬崗又滿布窟窿,一行人走遍半 個山坡仍尋覓未果。龍應台認為亂葬崗應該比照台北市六張犁白色恐怖受難者墓園的處理方式,以敬重的態度處理環境與每一座墓碑,不分立場,讓亡者都獲得「慈 悲的尊重」,因為當年不少底層士官,也是被抓兵來台的,時過境遷之後,都可用最真誠、謙卑的態度面對這段歷史。
隨 後龍部長視察第三大隊的歷史復原展示區,以及綠洲山莊人權特展、押房保存狀況,並與人權館綠島園區同仁召開工作會報,了解建物產權移撥、人力編制、預算, 以及成立博物館正式組織後的相關細節。龍應台指出,綠島園區占地遼闊,除了與人權歷史核心有關的舊房舍,其餘都應合宜處置,恢復自然地貌,以忠實呈現人權 文化園區應有的環境氛圍。她認為認真保存這些真實的歷史空間,可能比急著興建一座新穎的人權博物館硬體來得重要,何況倖存受難者前輩年事已高,人權館籌備 處與時間賽跑的重點,是趕緊完成他們的口述歷史,這項工作需要號召大量志工共同參與,特別是台東地區相關科系的學生,可以建教合作方式加入綠島園區的人文 史料蒐集。
經 過一整天的綠島園區實際踏勘,龍應台指示同仁盡速規劃至少兩條參訪路線,其中一條是很具體的歷史路徑,從登島的中寮漁村開始,到新生訓導處、十三中隊、燕 子口、綠洲山莊,每個歷史據點都有詳實的告示解說,讓整個華文世界或是外國觀光客,都來認識台灣走過的這段人權歷史。另一條則是濃縮的集中路線,遊客原本 是來浮潛、環島旅遊,但可以在停留的一、兩個小時內,感受到綠島園區所具有的人文意涵,藉由人文史蹟與觀光旅遊更具深度的結合,讓台灣的人權歷史能一步一 腳印走出去。
蔡兩俊 2013年1月19日 被歸類為一項藝術實驗的展演《共鳴》是馬來西亞籍音樂、聽覺藝術家黃楚原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