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ART藝游網>藝文情報>展覽>國際展

好康優惠

2024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活動介紹

移動之錨

移動之錨

時間:2017/03/14 - 2017/04/20 《活動已結束》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

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

費用:免費入場

官網:https://www.facebook.com/AMNTUA/

客座策展人|高千惠

參展藝術家|鄧肯‧蒙弗、裘安‧蒲梅爾、王意婷、盧易之、李英嘉

論壇參與王焜生、張韻婷、佘文瑛、柯念璞、許家維、陳嘉壬、陳長志、郭俞平、張惠笙、周育正、劉威延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執行單位|有章藝術博物館

指導單位|文化部

特別感謝|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交響樂團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17:00(國定假日休館)

 

移動之錨 

文/高千惠

 
  15世紀發現者哥倫布的航海日記,提到暗夜不下錨的理由 。他們選擇繼續航行,在十數海浬之遙見島嶼,在海浪逆襲下,於日正當中達到目的。而16世紀英國文藝復興期的哲學家、政治家、科學家、法學家和散文作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則在其生平最後一本著作《新亞特蘭提》(New Altantis,1627出版) ,提到了一個虛擬的烏托邦海島。這個烏托邦島的島民,既慷慨又具啟示、尊嚴、輝煌、虔誠和公共精神,就像神話傳說的薩勒姆(Bensalem)居民所擁有的普遍素質。島上有個理想的作育機構-「所羅門之屋」(Salomon's House) 。培根在書中描述其各部門系所的設備,以及大學城裡應有的生活環境,並以其藍圖作為兼具應用和純粹研究的現代大學典範。
 
  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吉檀迦利》詩集中,亦曾提到旅客要在生人門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人要在外面到處漂流,才能找回內心的聖殿。作為遊牧者、拜訪者、駐村者的當代客座學人,既是一種「移動之錨」,也是不同「所羅門之屋」的暫佇者。在教育上,這種帶著「一己之錨」,前往「移動的所羅門之屋」者,可遠溯到中國春秋時期周遊列國的模式與精神;在藝術領域,則可以中世紀歐洲的「行旅者」(Journeymen) 為雛型。他們不附屬一個長期的機制,是挾藝而行的自由者,以有期應聘或駐坊方式學習與傳藝。在精神上,對世界仍充滿好奇的藝術流浪者,他們未必是在尋找世俗性的佇地,而是在尋找內心的聖殿。
 
  「Journeymen」這種和據點交換訊息的遊牧式藝術行動與生活型態,在城邦已經形成的13世紀至15世紀蔚為風氣。在養成上,藝術家需要到處駐訪,吸收不同養份,始能由藝匠變成師傅(Master)。因異地駐訪的互動,主客間也相互影響,在地的藝術家也能因此了解他處的市場行情和新藝術發展。「Journeymen」的交流模式,在1380至1450年間的歐陸,曾蘊釀出一種國際哥德風格(International Gothic),在形式、色彩和表現上,出現一股品味和美學普遍化或流行化的現象。
 
  遊牧式藝術牧者的這種旅行駐訪經驗,使藝術家可以不斷發現新工作,也不斷有機會和其他藝術家交流。在今日,從「Journeymen」衍生出另一個與傳播有關的身份,即是帶著定錨的新聞主播「Anchorman」。此轉化的連接,恰恰呈現出全球化的情境下,一種具有技藝和能量的遊牧藝術工作者,其身份與角色上的社會功能。對社會而言,跨域而來的訪問學者,也具有遊牧式藝術牧者的身份。他們多被認為是一種識別領域的榮譽。其出現,或許來自別的機構,或許是自由專業者,但都必須以其實在的能力,在體制邊緣進行建設、修護或補遺的工作。
 
  在個體身份上,遊牧式藝術牧者-藝術領域的教學者,既是一種自由身份,也是一種邊緣身份。他們在機構邊陲提供知識和技藝的訊息,在游離中下錨,參與不同「所羅門之屋」的階段性打造,或是,讓自己想望的「所羅門之屋」在據點發生一些作用。他們或許在尋訪一個還有數海浬之遙的群島,也或許就是一座漂移的孤島。他們有自主性,也有被隔離性。他們可能是機構的活酵素、專業主題研究者,也可能是過渡性的滾石。這種駐訪處境,使機構與客座的關係,決定了彼此能量的開發性。

放入藝文行事曆 藝文專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