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介紹
|
單位:汪宜儒╱專訪 | 中時電子報 《更多相關活動》
中國時報【汪宜儒╱專訪】
二○一一年年底,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暫別舞台,專心抗癌。這段期間李國修除了養病,也投入整理畢生創作的工作,他集結了耕耘劇場廿五年的廿七部劇作,五月份推出全套近九十四萬字的「李國修劇本集」。
自創劇本 素材就在身邊
這回再見他,清瘦了卻挺精神,他慣有的從容卻快速的語調,節奏依然。
李國修說,劇場是他的最愛,但他總覺得劇場生命短暫,只活在幕起幕落之間,「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出劇本集,是因為我想為我的最愛留下一些什麼。」
創團至今,每一部戲李國修都堅持自己創作劇本,編導合一,是台灣劇場界的奇葩。
「我認為劇團選擇翻譯劇本演出,是便宜行事,是二手創作;我自信創作的素材就在身邊,就在自己腳踩著的這塊土地上。」
過去很多人找他出劇本集,他因為團務、創作兩頭燒,始終靜不下心。另一方面,「我是編導合一,所以寫劇本的時候並沒特別增寫戲劇動作、情境描繪等舞台指示,怕閱讀的人不方便。」
《京戲啟示錄》父親入戲
三年前李國修覺得時候到了,劇團營運穩定,幾個徒弟也漸漸上手,他組織劇本小組,針對每件作品修整,添入舞台指示,「年過半百,這事是當務之急,也是應該的。」
也因為出版劇本集,李國修終於有機會回頭看自己過去的廿七部作品。
他說:「裡頭有極端不成熟的,也有過度成熟到自己都驚訝的。」
李國修認為自己創作的轉捩點是首演於一九九六年的《京戲啟示錄》。這戲以李國修父親的故事為靈感,也是李國修半自傳式的作品。
《女兒紅》 坦然面對母親
「我摸著良心說,在《京戲啟示錄》之前,沒有一個作品和我成長過程有關係,前面九年的作品純屬虛構,都是憑想像力創作。」
「那年我四十歲了,按理應該不惑,劇團也創了十年,照理應該有點進展,卻總覺飄忽。」李國修說,「我該如何面對人格、年齡、智慧都已經轉變了的自己?好像只能誠實面對自己的過去。」
自此,面對人生無常與人性多變,李國修更加坦然了。在二○○三年的《女兒紅》中,他更處理了精神異常的母親的故事,而這原是他大半生不斷逃避的。
摸索戲劇路 表達人生態度
「這就是一段自我成長的旅程,沒有老師告訴我劇本怎麼寫,只能摸索、自通。」回首這一大段戲劇的路,摩娑著洋洋灑灑的作品年表,李國修說:「我透過戲劇表達我的社會價值、人生態度;我也透過我生命的兩個重心:生活舞台與劇場舞台,彼此對照也自我質疑。」
備受國際關注的華人當代雕塑家李真,即將受邀於法國巴黎凡登廣場(Place Vendôme)展出,正式宣告...
【文/高子衿】 1990年代初期,在科技數位與人工智慧的愈見發展下,女性主義哲學家哈洛薇(Donna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