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ART藝游網>藝文情報>展覽>書畫展

好康優惠


活動介紹

亞米藝術【台灣前輩畫家張萬傳逝世十周年紀念展】

亞米藝術【台灣前輩畫家張萬傳逝世十周年紀念展】

時間:2013/06/15 - 2013/07/13 《活動已結束》

地點:亞米藝術(YAMI ART SPACE) (地圖MAP)

單位:亞米藝術

官網:http://yamiart2011.blogspot.tw/

展覽時間:2013/06/15 ~ 2013/07/13 10:00-19:00

展覽地點:亞米藝術-台中市西區向上路一段79巷66弄8號

電話:0922 005541 ; 04-23012252

開幕茶會:6/15(六) 下午3:00

http://yamiart2011.blogspot.tw/

撰文 / 林金標教授
 

一、前言

台 灣前輩畫家─張萬傳先生絕對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他出生於1909年,是日本統治台灣的第15年,父親是前清末年的知識份子,因諳悉日語,任職於海關,張 萬傳身材壯碩,喜歡運動,有體育家的外型,卻擁有一顆桀傲不屈又細膩敏感的心靈。從少年時期就立志成為畫家,21歲赴及東瀛習畫,考進「帝國美術學校」, 一年後發現自己不適合學院式教育,其創作風格更符合當時日本革新派畫家開辦的「二科會」畫展所標榜的野獸派、表現主義傾向之畫風。張萬傳透過留學巴黎的日 本青壯派畫家佐伯祐三的引導,朝向心目中追求的前衛藝術理想前進,尤其是巴黎畫派畫家蘇丁(1893-1948)、尤特里羅(1883-1955)等人的 生命情調與創作熱情,皆是張萬傳所欲效法的英雄。這些畫家都有一種遺世獨立、超脫凡俗的強烈性格與狂飆的個人主義態度進行創作,與嚴謹的學院作風有著巨大 的鴻溝。張萬傳深受這種精神感召,已然種下有別於學院教育下的在野精神,所以他一輩子不太熱衷於官辦比賽,反而致力於畫會的組織,創組了「Mouve美 協」、「紀元美術會」等,奔走於台灣南北各地,為台灣播下藝術的種子功不可沒。張萬傳在67歲教學退休後,遠赴歐美追尋藝術之夢,其全然獻身於狂美的創作 中而不改其志,因而創造了色彩濃烈、筆觸酣醇的獨特畫風,成為家譽戶曉的台灣前輩畫家。張萬傳曾說:「學習、創作,是我生命中最熱烈追求的兩件事」。張萬 傳以95歲辭世,今年是其世逝十周年紀念日,特為文以紀之。

 

二、張萬傳生平介紹

張 萬傳出生於日據時代的台北縣淡水鎮。父親張永清(1877-1954)曾任職於淡水海關,淡水古名滬尾,是台灣清末以來對外重要的航運孔道,1858年 (咸豐8年)《天津條約》中,滬尾正式成為台灣開放予各國通商的口岸之一,淡水外商雲集,早已嶄露多元並蓄之文化特色,張萬傳的童年就在這個美麗的山水間 度過,成為心靈中永難抹去的童年記憶,淡水景物成為他日後百畫不厭的題材。

1916 年他8歲時,舉家遷至台北大稻埕的太平町(今延平北路一帶),才安定下來。之前因父親的職務調度的關係,舉家遷移多次於台北大港的基隆關與淡水關之間,亦 曾經返回草山(今陽明山)祖父老家公館地就學,遲至15歲那年才從士林公學校畢業,之後在1924年續念士林公學校高等科一年。這個年代正逢台灣美術史上 一個重要的發展年代,日人採用高壓、懷柔交相運作的統治策略,來抹平台人抗日情緒,企圖引進美術活動來轉移學生對抗爭意識的注意力進而消彌學潮的發生,當 時台灣最高學府之一的「台北國語學校」聘請日籍畫家石川清一郎(1871-1954)擔任美術教師,石川對台灣美術的倡導不完全侷限在台北師範校園內,更 用課餘時間組成「學生寫生會」、「台灣水彩畫會」、「水彩美術講習會」,歡迎校外青年參與。剛至公學校高等科結業的張萬傳是否在石川來台的1924年就加 入其學習行列,雖不得而知,但可肯定的是,1927年底「台灣水彩畫會」首展,張萬傳的名字已列名其中。1929年由倪蔣懷出資聘請石川指導的「台北繪畫 研究所」,張萬傳亦在學習行列中,並認識同時習畫的陳德旺(1910-1984)、洪瑞麟(1912-1996)等人,並成為終生的藝壇摯友。同時在這裡 也認識了許多北師學長,尤其因北師學潮事件遭退學而前往日本留學的陳植棋(1906-1931),影響張萬傳更為深遠,陳植棋強烈的油畫筆觸顯然深刻的撼 動了少年張萬傳的心靈,成為其日後油畫創作的基調。


當 時留學日本是學習西洋美術最便捷的管道,前往日本留學的台灣美術青年有劉錦堂(1915)、黃土水(1915)、顏水龍(1920)、楊三郎 (1922)、陳澄波(1923)、廖繼春(1924)、陳植棋(1925)、李梅樹(1928)…等多人。在陳植棋的鼓勵下,張萬傳、陳德旺與洪瑞麟等 三人,決定一起前往日本,尋求更進一步的學習。1930年張萬傳等三人到了東京和亦師亦友的陳植棋同住。

從 台北師範到「東京美術學校」(簡稱「東美」),最後進入「帝展」和「台展」,日後成為知名畫家,似乎是當時美術青年共同遵循的一條捷徑,但張萬傳等三人皆 非北師畢業,沒有完整的美術學習歷程,無法報考「東美」,似乎也預告了他們將走一條與台籍留日畫家不同的路徑。1929年「帝國美術學校」(後更名為「武 藏野美術大學」)成立於東京西部的武藏野吉祥寺附近,這所私校其建校宗旨在培養優秀的在野藝術家,用與官辦的「東美」相抗衡。1931年春張萬傳等三人一 起考入該校,其中只有洪瑞麟順利完成學業,張萬傳則因理論課程過多,無法專心美術創作,在念完一年後即辦理退學,重返「川端畫學校」私塾畫室中自行訓練素 描、油畫。就在此時接觸到留學巴黎青壯派畫家如佐伯祐三等人所組織的「一九三○年協會」的作品,這個團體倡導新時代風格,標舉前衛藝術,他們的作品帶有野 獸派以降的個人主義風格傾向;同時東京畫壇引進了巴黎畫派如蘇丁、莫迪里亞尼(1884-1920)、尤特里羅等人的作品,都是張萬傳所欲學習的對象。 1932年張萬傳利用假期前往中國廈門老家省親,同時拜訪了「廈門美專」與校長黃燧弼相識,並於1938年接受廈門美專新任校長林克恭的邀請擔任教職;但 二次大戰已在中國大陸引爆,廈門已成日軍佔領控管的地區,張萬傳只好於1939年初返回台灣,赴倪蔣懷的瑞芳礦場任職,成為洪瑞麟同事,日後洪瑞麟成為膾 炙畫壇的礦工題材畫家,但張萬傳停留在礦場的時間並不久,決心成為一位專業畫家,其間張萬傳曾於1932年入選第六屆「台展」、1937年獲選第一屆「府 展」特優、1943年入選第六屆「府展」,因其創作風格非屬官辦展覽主流畫風,張萬傳可查知參與官辦展覽的次數並不多,反而致力於畫會組織。1937年與 友人合組「青天畫會」於廈門,1938年與畫界同好合組「Mouve美協」於台北,1954年組「紀元美術會」於台北,並於1954年後與「星期日畫家 會」共同出資邀請模特兒,開啟張氏裸女題材的創作系列,其間亦兩次進出「台陽美協」畫展活動,直到1960年代台灣現代繪畫逐漸形成風潮,以大陸來台青年 所組成的「五月畫會」、「東方畫會」、「現代版畫會」為主軸所帶動的西方現代繪畫,尤其是抽象繪畫所形成的風潮,激烈的衝擊著以本土前輩畫家為主體的西畫 壇,這些前衛思潮對張萬傳而言,或許意念相通與相互共鳴,然一向獨往獨來的張萬傳其畫風並未受到這股風潮具體的影響。

張 萬傳1946年訓導工作受邀前往建國中學任教,擔任體育課程與訓導工作,並為其組成橄欖球隊。1948年接受台北市大同中學的教職,教授美術與體育課程。 1950年至延平中學補校兼職,1964年至「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擔任夜間部美術教師。張萬傳的生活慢慢進入穩定,在1949年與夫人許寶 月成親,陸續生下五名子女;這段時間同時也讓張萬傳經歷了轟動全台的「二二八事件」(1947),因事件波及校園,使張萬傳必須避走金山,短暫時間成為一 位漁夫;在這教書工作與養育後代的雙重壓力下,張萬傳也只能透過創作來度過充滿政治不安的沉悶時光。直到1966年在日本友人的邀請下,張萬傳有一趟日本 之行,在福岡和鹿耳島兩地舉行畫展,初嚐繪畫市場給與畫家的尊重與回饋,使張萬傳決心放下教職,重新燃起成為專業畫家的夢想。

1971 年張萬傳假台北市中山堂舉辦一場展覽,作品包括人物、風景與靜物等51件作品。1970年代台灣美術進入到「畫廊時代」,張萬傳進入畫廊舉行個展,市場反 應一如預期,收藏家爭相購藏,此時台灣的經濟正在由加工替代業轉型成工商服務業,社會經濟好轉、民風開放,整個台灣醞釀著一股蓄勢待發的潛力。1975年 張萬傳辭去所有教職,將一半退休金交由妻子作為安家費,帶著另一半金錢,毅然已67歲高齡移居法國,一圓少年時期的藝術家之夢。一年的巴黎歲月,讓張萬傳 有如重新經歷巴黎畫派時光,那些外來畫家們的藝術生活,描繪眼前的塞納河、聖母院、蒙馬特、以及紅磨坊,這些曾經啟迪他少年藝術之夢的心靈故鄉,和散發人 文尊嚴的都會氛圍,都帶給張萬傳諸多的強烈震撼與共鳴,完成一幅幅質、量極高的作品。旅法一年後,經西班牙轉義大利,經泰國、香港的一趟長期旅遊創作,讓 張萬傳留下大量的畫作,並於1977年底,在省立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行旅歐作品展,造成畫廊界巨大的迴響,1979年,71歲的張萬傳又有一趟 遠行,前往美國德州探望已成家的長子,與即將出世的孫子,此行又轉往墨西哥,遊歷許多城市並留下大量淡彩與速寫,成為日後創作油畫的題材。此張萬傳在畫壇 的聲望逐漸提升,邀約畫展不斷,然他對一切的榮譽與財富一向淡然處之,全力投身於持續的創作生活。

1990 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台灣早期西洋美術回顧展」,逐漸展開對日據時代前輩畫家的學術性探討,開啟台灣美術史研究的風潮,因此張萬傳的巨幅畫冊也就一本接 一本的問世。張萬傳的晚年過得既風光又孤獨,夫人許寶月女士已於1989年因病逝世,伴隨台灣美術市場的興盛,他的作品成為畫壇寵兒。他作畫之餘,最喜歡 的大概是搭乘公車尋訪老友,聊聊過往時光與生命的回憶。2000年,高齡92歲的張萬傳有輕微中風現象,在家人的照料下,神智仍然清晰,隔年陳水扁總統蒞 臨張家拜訪,表示對一代巨匠的極高尊榮,2003年1月12日,張萬傳以95歲高齡辭世於家中。
 

三、張萬傳創作研究

1929 年,在張萬傳20歲時,曾加入石川清一郎所指導的「臺北會畫研究所」,石川對其故有啟蒙之恩,但陳植棋對其創作影響可能更深,此時的陳植棋因1924年北 師學潮遭到退學,進而赴往日本學習美術,會利用寒暑假返台探親並協助石川教學,張萬傳就在這樣的因緣下與陳植棋節下亦師亦友的關係,張萬傳強烈的油畫筆 觸,可看到來自於陳植棋創作風格對其產生的心靈震撼。


1930 年,張萬傳跟隨陳植棋來到日本東京,認識了也在台灣任教的畫家鹽月桃甫(1886-1954),鹽月的作品帶有野獸派傾向的豪邁與率真,讓喜好運動的張萬 傳感受到一種舒暢、開朗的生命動力,其創作潛能不斷的被誘發、引導出來;此時恰逢世界性的經濟恐慌,失業人口眾多,日本各地也發生了嚴重的寒害,糧食欠 收,全國生活陷入困境,張萬傳對周遭發生的事件固然有敏銳的感觸,但在藝術上的表現,他顯然更在乎材料本身的特性研究、畫面形色的鋪成表現、以及自身情感 的流露。這一年對張萬傳來說是學習創作上重要的轉捩點,因接觸到留法日本青壯派畫家佐伯祐三等人的作品,他們將巴黎畫派的創作風格引進日本吸引了張萬傳的 心靈與目光。

巴 黎畫派除尤特里羅是巴黎人之外,其他畫家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數年間來到巴黎開創藝術生命的外國藝術家,如莫迪里亞尼來自義大利、夏卡爾來自蘇俄、蘇 丁來自白俄羅斯、藤田來自日本。他們皆以巴黎為中心,學習盛極一時的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派與立體派等革新的藝術運動,同時將自己年輕力盛與富有冒 險、創造的藝術生命,投身於巴黎這個多采多姿的藝術之都。這些畫家帶來各國與家鄉的特殊風格與情調,同時接受到巴黎之後的藝術學習,讓他們的創作各自皆有 很大的差異性,在這點上跟過去的其他畫派具有明確理論或主張、固定的表現形式,推廣其革新派的藝術運動十分不同。相反地,巴黎畫派畫家們各自沉潛於獨自的 意境中,與他人毫無關聯的開發自己的畫風,以確保個人作品的創作性,因此看來他們都不屬於任何主義或畫派,唯一同樣的是這些畫家來自不同民族與國家,共同 心願是參與這個從19世紀後半頁起,至20世紀前半頁,百年間的現代美術運動。巴黎畫派畫家們大部分在蒙帕納斯的「蜂巢」(由1900年萬國博覽會會場拆 除的舊料,為年輕藝術家建立有史以來最早的藝術村)與附近的公寓裡,這些詩人、畫家與雕刻家彼此熱烈交換藝術思想與創作經驗,這種自由氛圍的蒙帕納斯成為 巴黎畫派創作的大本營,另外與巴黎畫派藝術性格有關的是,這群畫家不依照當時主流的立體主義或未來主義等純粹的藝術理論、畫面構成或造型秩序為創作追求, 他們寧願面對實際的對象,表現自己內在的主觀感受。再者,與巴黎畫派性格有關的另一要素是,他們大半是猶太人的後裔,他們的藝術所見,欲強烈地敘述內在情 感,以及扭曲對像的表現,皆與他們成為異鄉人,漂泊在巴黎,與現實生活博鬥,產生一種無根、懷鄉、哀愁與憂鬱的悲劇性格,這種心情湧現在創作中,昇華成獨 特的藝術風格,使巴黎畫派在現代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巴 黎畫派藝術家們這種離鄉背井的心情,與張萬傳來自被日本殖民的台灣家鄉情境如出一轍,深深感染張萬傳創作的內涵與品質。巴黎畫派的尤特里羅一直以來皆未離 開生長的蒙馬特地區,擅長描繪古老建築的斑剝白色牆面,透過人煙稀少的陋巷,呈現有如受人歧視的低微出生,將自己的孤獨、憂愁等心事宣洩於畫面上,創作出 世人所熟知的「白色時期」。張萬傳的風景畫作常常出現描繪淡水的外國領事白樓建築或廈門鼓浪嶼租借區的斑剝白牆,這樣的創作情調即可追朔至深受尤特里羅創 作題材的影響。

我 們由張萬傳的靜物畫可以看出深受蘇丁繪畫風格的影響;蘇丁常常用懸掛的肉塊與雞鴨題材來創作,當這些肉塊變紫、變青,甚至變成腐肉時,蘇丁彷彿看到有如童 年記憶中的宗教祭祀與殘酷的犧牲奉獻,這種生與死之間的情感顫慄與敬畏,交融出銳利的創作視覺觀看與凝注,讓觀賞者無不心生恐懼與面對自我內在的道德反 省,這般的創作,絕非僅在展現外在形體與樣貌,而是透過狂飆的筆觸與斑爛的色彩,展現深植於內心的意涵與精神狀態。張萬傳的靜物創作亦有被鉤釣懸掛的雞、 魚題材,以同樣的狂放筆觸加以呈現,連畫面構圖重心偏於上方,留出大塊桌面空白之表現,皆與蘇丁的靜物創作似乎有幾分雷同。

張 萬傳在人物題材的創作,除了以家族親人的描繪之外,於1954年因指導「星期日畫家會」,共同在畫室描繪模特兒題材,勾起早年留日習畫的創作經驗,開始進 行裸女題材的創作。張萬傳的裸女不在表現女體的性感與嫵媚,而在捕捉女體的結構與週邊環境的關係,務求掌握氣氛達到畫面上的形色交融境界,彷彿接受了學習 至旅法日本畫家帶入的外光派以降、野獸派、表現主義、先知派與巴黎畫派等風格折衷呈現。

由 張萬傳的整體創作觀之,雖然可呈現接受外光派以降的風格學習,然張萬傳的作品並沒有外光派追求浮光掠影的七彩變化、野獸派華美彩衣下的心靈平和與享樂的生 活情境。張萬傳的作品雖有激動的強烈筆觸,卻沒有表現主義者那般憤世忌俗的情結,張萬傳的作品亦沒有先知派紅、黃、澄的斑爛亮彩與室內暈光效果,有的是 紅、黑、藍的深沉重色與景物混沌朦朧之意象。倒是張萬傳這種追求藝術理想,有一種遺世獨立、超脫凡俗的強烈風格,與巴黎畫派這群來自異鄉的游子心境如出一 轍。

台 灣前輩畫家張萬傳早為世人知詳的傳奇性人物,研究其創作的美學家不計其數,當然這些研究已經清楚地交代張萬傳的生平與時代特色,對張萬傳的創作一般皆以野 獸、表現風格稱頌之,雖然在其生平有提到接受巴黎畫派畫家的間接影響,但絕少深入探討其受巴黎畫派影響的深度,本論文在此特別強調張萬傳的作品雖與野獸、 表現風格有所關聯,但影響其創作最深,生世、情感也最雷同的,筆者認為應該是巴黎畫派。

 

四、結論

張 萬傳在成名後曾多次回溯他的學習歷程,在1966年重返日本展覽,彷彿看見自己40年前初次踏上日本的光景與熱烈追求藝術的心情,那種游子悸動的心靈再度 被挑起,其感受可想而知。張萬傳對藝術的追尋不僅僅只於重返日本,直接追本溯源至青年時期的未盡之願,以67歲高齡放棄安定的家庭生活,獨自一人踏上巴黎 的藝術追夢旅程,和後續的多次毆、美創作旅行。張萬傳的巴黎藝術追夢,就如同巴黎畫派這些外來的畫家們,對巴黎充滿憧憬的藝術之夢一樣,這種憧憬不只巴黎 畫派畫家們有之,張萬傳有之,世界上所有的藝術晚輩與後學者亦有之,包括筆者也是追尋同樣的夢想而留學巴黎。


今 日筆者研究張萬傳畫作,彷彿也勾起了自己的藝術生命歷程,有一些些不可言喻的小小悲愴,和大大的藝術決心;張萬傳用他的一生創作藝術,就像明燈一樣的指引 台灣的學習後輩,不禁讓筆者聯想到尼采(1844-1900)曾經說過:我是一座橋,勇敢的人踏上橋來,走向美好的彼岸。張萬傳作為一位台灣前輩畫家,用 盡其一生在學習與創作,他的態度與作品在台灣已成一種藝術的學習榜樣,持續影響台灣的藝術整體狀況。

今年五月是張萬傳出生105歲冥誕的日子,也是張萬傳逝世10週年紀念日,在這樣特別的日子為前輩畫家張萬傳先生策劃一場重要的回顧展,並撰文讓世人再次正視偉大的台灣之子─張萬傳先生的藝術經歷與成就。

放入藝文行事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