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ART藝游網>藝文情報>展覽>新媒體藝術

好康優惠


活動介紹

2013數位藝術方舟策展案「陌生人」

2013數位藝術方舟策展案「陌生人」

時間:2013/06/15 - 2013/09/01 《活動已結束》

地點:數位藝術方舟 -403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地圖MAP)

單位:國立台灣美術館

官網:http://www.ntmofa.gov.tw/chinese/ShowInfomation_1.aspx?SN=3806&n=10044

<策展論述>

齊美爾(Georg Simmel)在他討論陌生人的著名文章中提到,陌生人之所以對於我們而言顯得陌生,就在於陌生人並非是個今天來明天走的人,而是一個留下來再也不走,卻 也從未真正融入他所留下來的那個地域空間的人,不管是自願還是被動地,陌生人都是以「多餘的人(supernumerarius)」的角色存在某個空間之 中。陌生人因而是既熟悉又讓人疑惑的存在,就像涂維政〈BM0805-1〉、〈BM0805-2〉與平川祐樹的〈雙重的夢〉一樣。

從媒介 史的角度來看,不同主導性媒介的時代,我們擁有不同的陌生人想像。正是在數位與網路所導致的全球化情境下,齊美爾意義下的陌生人都已經大幅地來到我們身 邊。這也就是為什麼紀傑克(Slavoj Žižek)又得重新思考關於鄰人與愛的問題:在我們的時代,陌生人已經大幅度地成為我們的鄰人。

其 實不僅鄰人成為我們的陌生人。社會、世界與自我的陌生化,讓原本堅實的認同、熟悉的物件與統一自我都變得詭奇(uncanny)而分裂,認同不再具有堅實 且明晰的「文化地理」基礎、而物件不再位於一個井然有序的「自然」之中、個體不再能被「主體」所統合,所有的一切都分崩離析,吳其育的〈土地廟〉、 碧翠斯・吉布森的〈阿嘉莎〉與比約恩・ 梅爾哈斯〈我不是那個敵人〉分別從不同的面向闡明了這些情境。縱使是「名字」也無法提供關於身份的最終保證,朱駿騰的〈大衛與愛咪〉也清楚地為我們說明了 這樣的事態。

在數位時代,還有什麼東西能夠不被陌生化,並具有讓所有事物立基其上的堅實性?

放入藝文行事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