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ART藝游網>藝文情報>展覽>書畫展

好康優惠


活動介紹

a CHI 藝文空間:調味色。趙思涵個展 Solo Exhibition of Hanny Chao

a CHI 藝文空間:調味色。趙思涵個展 Solo Exhibition of Hanny Chao

時間:2013/06/01 - 2013/06/30 《活動已結束》

地點:a CHI 藝文空間

單位:a CHI 藝文空間

官網: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0141430831357/?ref=22

開 幕: 2013.6.1 15:00 展期: 2013.6.1-6.30
展覽時間: 13:00-22:00 (Mon.休息) 地點: a CHI 藝文空間
活動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0141430831357/?ref=22
 

日常的溫度
——趙思涵版畫展序 文/王午
 

思涵是我在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版畫組的學妹,嚴格說來,我們並沒有「同時」學習過,因為她入學時,我早已經畢業好一段時日。但這些年來每當我回去學校,總是經常會在版畫教室遇到她忙於刻版、印製,或者在陶藝教室見她埋首捏塑生活陶器。而每回碰面,跟她除了噓寒問暖,也不免要東聊西聊一番,久而久之,也就漸漸熟識起來。我對於她的人,她的藝術養成背景,以及她的版畫創作,應該也算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大學時期,思涵就讀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單就藝術學風與創作傾向來分析,北藝大與東海這兩所大學的美術系,都呈現了極大的反差。品味上,北藝對流行比較敏銳、語言比較明朗外放;至於東海,大概是因為美術系從前長期隸屬於文學院,外加創系的主任又是作家蔣勳,且水墨與膠彩這兩種媒材一向比較興盛(思涵原也主修膠彩),故養成東海美術對文人情調的一貫堅持,畫面感覺多半頗為柔和溫潤,敘述的內容也偏向內省式的個人經驗與日常生活的微觀或感受。從品味落實到實際的形式,則北藝大學生喜歡多些設計感、多些塊面、多些流動感與「洋味兒」,也多些在作品裡談藝論理的晦澀;相較之下,東海是更為接近傳統美術的某種「典型」,他們似乎更朦朧模糊、更曖昧與多愁善感,也更在意筆觸的繪畫性、色調的和諧,以及作品內裡所含藏的人的感情。

記得我有幾位東海美術系畢業的好朋友,如什麼都做的總體藝術家王文宏與專心於膠彩的鍾舜文等,他們在形容東海風格或追憶自身的東海歲月時都用到了「溫度」這個詞彙。大度山上紅土的溫度,相思樹林下微風拂面的溫度,都算是東海人特別喜歡也擅長表現的一種情調。藝術之於東海的人文體系,主要抒發的還是直覺與感受,而沒有也不需要那麼多的「理由」。

民族音樂學家林谷芳先生曾言道:「尖端為常規之合。」意即最深刻的藝術,往往就是尋常事物的重新組合。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一首小詩〈問劉十九〉:「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從題材內容的角度上來講,這首詩真是通篇的廢話。如果翻譯成白話,大概就是:「我有浮著綠色酒渣的新酒,正用紅泥火爐溫著,天色暗了好像快要下雪,你能否與我一起喝一杯呢?」這短短二十個字,既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概念,更沒有什麼符號的隱喻或指涉。白居易做的,只是把一堆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廢話,說得如此細緻而充滿感情,遂成千古絕唱。藝術同文學一般,常常一件作品之所以好,正是由於它沒有目的,不執著於要表達什麼,反而能真實流露全然的內在。

我所讀到、理解到的思涵的版畫創作,儘管題材上多采多姿,然而骨子裡那分屬於東海的溫度,實是一直形影不離地貫穿著她的每一幅作品。而就我所認識的思涵的人本身,我相信她真正嚮往與追求的,應該也是如白居易〈問劉十九〉那樣平易卻有著生命滋味的東西。她曾經好幾次跟我提到,來到北藝大之後對於兩校之間的藝術體系的差異性,有段時間令她十分不適應,對於任何創作都要講出一堆理論依據或是「為什麼」,她更是有苦難言。她自己也非常的誠實,坦言她剛剛進研究所時一系列刻畫甜食的「成套」作品,就是一定程度上有意識的向北藝大價值觀靠攏的結果。

思涵或許不是一個主觀意識非常鮮明的作者,但她畢竟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她的甜食系列儘管頗受好評,但她卻沒有耽溺於掌聲中。近兩三年來,她開始回歸自己的想望,也回到東海人最親切的主題,以橡膠版去描繪各式各樣的風景,隨著她一張張風景次第完成,她的創作狀態似乎也漸漸攀升。

一個有溫度的作者,可能畫面看起來一點也不深奧,但是卻可以耐得好好品讀。而所謂的溫度,你只能直接感受,以直覺去體會,卻難以透過理智或學術術語去分析、解釋。思涵最近完成的一件新作,刻的是一座散布著許多三角型小樹苗的翠綠色山丘,山坡上面有一匹小小的揚著尾巴的小白馬,小馬在深邃的湛藍色星夜下,抬頭望著天邊的上弦月。站在這件作品前,除了對反覆疊印卻依然清澈明麗的色彩感到悅目,另外對畫面的寓言式情調感到可愛又值得深思;我覺得我好像還看到了思涵在敘述她對時空、對光陰、對人生在世的不被理解的孤獨的諸多述說。當然,我指的不是看圖說故事,也不是白馬代表藝術家,月亮代表夢想之類的俗濫聯結,我指的是整張圖傳遞出來的那團混沌卻也明朗異常的力量。除了星夜下的白馬,思涵還刻了小小的銀河系、臺北天空厚厚的雲層,以及霧中的道路等等作品。這些近作似平凡卻有餘溫,這溫度藏在每一條刀刻的線條,也躲在層層的厚重油墨中,等待觀眾慢慢將之發覺出來。

這回的個展,應該算是思涵研究所階段的總整理。日後她正式畢業,不再需要寫所謂的學術性的「創作論述」時,我想以她這樣一個出自大肚山上紅土與微風薰陶的藝術家,應該會以她的寫生、她的想像,帶給我們更多自然而真實的版畫創作吧!

放入藝文行事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