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點:新月藝文沙龍(台北市中山區天津街25號)
單位:新月社 《更多相關活動》
費用:每人800元,報名全系列8場,享優惠價6,000元
官網:http://www.artfocus.com.tw/?,978
售票:https://forms.gle/jspVBtYr7Y9grQQH9
投身古建築研究超過40年的李乾朗教授說:每個人的今天都是由昨天造就,但我們無法親眼見證的過往,卻能透過建築讓往昔與現在有對話機會…
建築,就如同一座城市或一個地方的歷史書,忠實而客觀地呈現當地文化與歷史的發展脈絡,甚至保存了許多文字無法記錄的史料,在見證時代更迭的同時,默默收藏著許多動人的故事。
李教授最新的課程,將藉由幾位建築史上舉足輕重的建築大師,帶大家瞭解前輩大師們過往的努力與成就,鑑古知今,進而探尋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2023年3月30日起,每月最後一個星期四晚上7:00,歡迎跟著古建築研究權威學者李乾朗教授,認識建築史上的前輩大師們!
時 間 |
講 題 |
3/30 (四)19:00 |
中國建築研究的奠基者:梁思成與林徽因 梁思成與林徽因,是中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人物,從1929年參加中國營造學社,實地調查測繪許多座著名的古建築,他們的研究成果超越日本學者對中國建築的研究水準,他們的許多新發現與論述,至今仍然是擲地有聲! |
4/27 (四)19:00 |
中國伊斯蘭建築研究的先驅:劉致平 劉致平是梁思成的第一代學生,參加中國營造學社,長期田野調查,他在1940年代調查雲南民居,是研究民居的先驅者,1950年代再投下功夫研究中國伊斯蘭建築,研究成果豐碩。 |
5/25 (四)19:00 |
西洋文藝復興建築在臺灣的推手:森山松之助 森山松之助畢業於東京帝大,二十世紀來臺灣參與總督府之設計與督造,在臺灣停留近二十年,為官方設計許多公共建築,他引進華麗的文藝復興式建築,並設計許多不同形式的圓頂,成為臺灣街道極為醒目的地標,今總統府為其代表作。 |
6/29 (四)19:00 |
首開先河推出臺灣化的日本建築家:井手薰 井手薰也是東京帝大的畢業生,二十世紀初來臺,長期任職總督府營繕課,最後擔任課長,成為日治時期臺灣建築界的領導者,他首先提出臺灣的近代建築要吸收臺灣風土之元素,反映地域文化的特質,臺北中山堂是他的代表作。 |
7/27 (四)19:00 |
現代建築有機理論與宮殿建築結合的實驗者:盧毓駿 盧毓駿是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臺的建築家,早年留學法國,深受歐洲現代建築之影響,但他在臺灣的作品卻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之回聲,臺北南海學園內原科學館是他的代表作。 |
8/31 (四)19:00 |
包浩斯的訓練與勇於結合中國古典美學的建築家:王大閎 王大閎在哈佛大學是現代建築開山祖Gropus的學生,深受現代主義思潮影響,1950年代來臺定居,設計許多住宅、辦公樓與政府公共建築,手法細緻,風格簡樸,他努力地將中國傳統與現代建築結合,具有開創性與影響力,臺北國父紀念館是他的代表作。 |
9/28 (四)19:00 |
戰後台灣第一代本土培養的建築名家:高而潘 高而潘出生於台北大稻埕世家,日治時期中學畢業,二戰後於台南成功大學修習建築,是戰後台灣第一代建築師,他在基泰工程司任職,受到關頌聲器重與栽培。1960年到日本東京參加世界設計會議受到現代建築大師啟發。他的作品以現代主義風格為主,代表作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及華視大樓。 |
10/26 (四)19:00 |
現代建築理性主義與臺灣地方傳統融合的實現者 漢寶德畢業於臺南成功大學,後到美國哈佛及普林斯頓大學深造,1970年代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力主改革建築教育。他勤於著述,研究東西方建築史,最後他將這些思考的結晶注入其建築作品,特別是他首先發掘臺灣傳統建築的元素,並融入其作品之中,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及聯合報南園是他的代表作。 |
新月很榮幸邀請到今年剛從東吳大學音樂系主任退休的彭廣林教授,自六月份起將在新月開設一系列的音樂...
絲綢之路,由中國長安(洛陽) 出發一路向西,穿過帕米爾高原之後進入中亞「烏茲別克」,在此地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