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ART藝游網>藝文情報>展覽>新媒體藝術

好康優惠


活動介紹

家景:2013吳尚霖齁空間進駐計畫

家景:2013吳尚霖齁空間進駐計畫

時間:2013/05/04 - 2013/06/01 《活動已結束》

地點: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163號

單位:齁空間 / 藝流文創出版社

官網:howlartspace@gmail.com

關於真實的不可知

評論【家景:2013吳尚霖齁空間進駐計畫】
 
文/徐慧娟
 
 
南台灣溫熱的午后,尋常的街邊洋樓。走近一看,老房子的門廊被極簡地修飾了一番,一步入屋內,抬頭可見正午的陽光正從天井灑下。位於台南的替代空間「齁空間」正在展出的是【家景:2013吳尚霖空間進駐計劃】,由留法影像藝術家吳尚霖展出今年3月於齁空間駐村創作的影像作品與聲音裝置。替代空間的藝術展覽,到處散發着一股濃濃的“順其自然”,沒有誇張的說明牆,也沒有強過作品的展場設計,就只是,讓你看見作品,看見空間,然後,在那空間裡像偶然遇到熟人一樣,隨意又熱切地聊著作品。與其說是展覽,倒更像是一種撕走藝術標籤、有著道地人文氣息的生活形態。
 
解構家屋,使傳統民宅化身藝術空間
 
【家景】這個展名很直接地表達了吳尚霖關於這個展覽的想法。藝術家自2012年一整年於台灣各地旋風似的作品發表後,隨即成家立業,舉家至韓國進行駐村計劃;2013年初帶著妻女回台工作,進入齁空間進行駐村創作;吳尚霖經歷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轉變,創作主題與關切事物,也很明顯地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從以往對工業社會、都市生活與社群關係的探索,衍生出一個與個人生活經驗緊密相關的新話題:家庭。整個展覽的概念以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的空間哲學為基礎,先將具體的家屋(齁空間原宅)抽象化,透過作品解構家屋原有形象,然後再賦予它來自不同人的家庭觀、生命觀,以此作為這個空間從傳統民宅過渡到一個新藝術空間的歷史接續點。
 
「成家」是一個緩慢的建立過程,所指涉的不只是一個可以住人的房子,更多的是生活在「家屋」中的人的情感交流、情緒波動、乃至各種想法的生發與記憶堆疊。這一切無形的抽象元素構成所謂的家,創造了家的歷史。但是隨著時光移轉、人事變遷,「家」的概念也隨時變化中。當「家人」都離開曾居住過的「家屋」時,最後留下來的是什麼?所謂的家還存在嗎?正要開始創造屬於自身家庭史的藝術家吳尚霖,透過這個展覽投射出來的,不只是他自身關於家的感受與想像,而是意圖創造一個觸點,讓許多進來這個空間觀展的人可以自由地碰觸與家有關話題,進而去思考與聯想自己的家庭觀。
 
聲音與影像,展現記憶與想像之流
 
因之,一樓入門後的第一件裝置藝術作品,就是一個交換記憶、展現概念的觸點平台。在布展期間,藝術家邀請進入這個空間的觀眾坐在鋪着藍色地毯的矮台座上,分享關於家的記憶與想像。一段段採訪內容的錄音檔,透過嵌於白牆上的小型電腦喇叭連續播放,而下一個進來觀展的人,即在專注聆聽的片刻,瞬間走入陌生人的生命史中。藝術家同時在台座上堆放許多色彩繽紛的軟積木,讓參觀者可以隨意把玩。這看似簡單有趣的積木遊戲,卻能投射出每個人對家屋的想象概念。看似無意識的遊戲行為,所反映的,是一個人建立家庭的意志,以及烙印在靈魂深處的家庭觀。
 
【家景】展覽的另一件作品,與空間原住戶的家庭史有密切關係。這棟位於台南永福路的普通民宅,烙印著台灣60年代至80年的市民生活史。屋主曾經是小型成衣商,所以家屋內除了居住空間外,二樓部分曾作為成衣加工廠使用。而後在子女長大成家後,因為居住空間不夠,又增建三樓部分。在並不算寬敞的空間中,同時進行着居住、經濟生產與家族繁衍三種過程。如果可以把二十年的歷史濃縮成一小段膠卷,浮在眼前的立刻就是人聲雜沓的景象,交談聲、電視聲、縫紉機等各種聲響與日常生活場景在時間之流內往來穿梭。
 
淡化影像,反而凸顯真實
 
是故,在第二個展間展出的,是一張張記錄着過去生活的屋主家族照。出於屋主,即照片主人的意願,藝術家用影像後製的手法刻意製造出臉部模糊的效果,彷彿拍照時因為相機晃動所造成的失焦。相片本是一種定格寫真,但晃動所產生的模糊卻是“速度與運動”的體現。靜止的時空與速度感並存於一個畫面中,產生強烈的對比,這是吳尚霖在這組創作上首先想要嘗試的表現。然而隨著照片主角面容的模糊消逝,能讓觀者對這些影像內容產生辨識力與認同感的具體元素彷彿也隨之消失。那影像可以是任何人的過去、任何人的記憶,又或者誰都不是。
 
德國畫家葛哈.瑞希特(Gehard Richter)早期仿效失焦攝影的油畫創作,引起了人們對於影像與真實的討論。瑞希特曾說:我使影像模糊,主要是想要讓畫面中的每一部分都變得同等重要,或者同等不重要。  然而刻意淡化的影像表達方式,意外地促使觀者更熱切地想要捕捉畫面焦點。吳尚霖在〈家景〉系列攝影中刻意抹去影中人面容,同樣地更加引起觀者的好奇,彷彿只要不斷凝視,躲在模糊影像背後的“真實”就會被看穿。
 
結論
 
在藝術哲學的領域中,關於真實/本質的探討,存在着從康德、叔本華與尼采等人一系相傳的理論系統,即:真實的不可知/再現真實的不可能。尼采曾說:關於事物的本質,我哪有什麼好說的?我頂多只能為事物的外在屬性命名罷了。 藝術真實性的論證在19世紀攝影的加入後引起更廣泛的討論。攝影究竟能傳達多少真實?實在是一個討論不完的話題,而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中指出:「照片不只是存在事物的證明,而是一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事物的證明。」  吳尚霖的「模糊影像」創作,有如瑞希特的繪畫,試圖弱化影像傳達力的意圖清晰可見。而他使照片直接越過真假的論辯,趨向詩意抽象的努力,同樣不容忽視。
 
展覽訊息:
2013.5.4-6.1 /齁空間 /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163號(臨近全美戲院)
http://howlartspace.blogspot.tw

放入藝文行事曆 藝文專區


TOP